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团结镇的历史变迁

发表时间:2024/05/20 06:44:3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团结镇位于成都西北郊的府河水源头,西距县城10公里,东距成都市区13公里。北邻成彭公路,南靠国道317线,成都市沙湾西延线横穿全镇,成为通行成都的主要快速通道。犀团路(犀浦至团结)由北向南纵贯全镇,与国道317线相连,镇域范围内村村通沥青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因府河起源于镇内的石堤堰,故有“府河第一镇”美称。
    1955年,团结镇由郫县的太和乡和成都县的仁义乡合并而成,所以要追述团结镇的历史,首先要追述太和乡和仁义乡的历史。
    太和乡有场,称为太和场。作为郫县有名的水码头,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的战乱,成都地区十室九空,土著之民很少,郫县仅余刘、唐、孙、徐、马、苟、范七户人家。康熙十年前后,外省移民大批入川,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清政府需要设立基层组织,划分行政区划,郫县按当时的人口,划分为7个区划版块,每个版块当然要取个名字,清政府便下令,来个公平竞争,哪一家人上缴的粮税多,就以哪一家人的姓氏为该区划版块冠名,这一做法当时称为“报粮开村”。
    由于郫县大多的人家都在战乱中满门死亡,于是,仅余刘、唐、孙、徐、马、苟、范七户人家便捡了大片土地耕种。虽然外省移民大批入郫“插占”,但强龙始终压不过地头蛇,劫后余生的刘、唐、孙、徐、马、苟、范七户人家自然成了大户,不但拥有大片的土地,而且后代也繁殖的相当不错。所以在“报粮开村”的政策下,郫县有了冠以刘、唐、孙、徐、马、苟、范姓氏的七村名称。
    村与县之间没有乡的建制,村直接接受县政府管理。后来清政府实施了空前的大移民,人口逐渐增多。便在村下设置甲,甲下设置保。其中刘村有两甲,唐村有两甲,孙村有三甲,徐村有两甲,马、苟、范各为一甲。总共有7村12甲48保。
    太和场当时属于范村管辖。而范氏,则是明代就居住在郫县的人家。刘安诚先生在《郫县行政区划变迁考》一文中记道:据《范氏族谱》记载,范由礼在清宣统二年写的《蜀郫范氏老宅记中说》:“沱水之北,太和之西有宅焉。……子孙世守五百年…….田连二十余里。故本朝定鼎,报粮开村,我范氏遂以名村。”
    清咸丰九年(1859年)前后,云南李永和、兰朝鼎起义,义军攻至郫县地区,清政府下令,各地组织团练以抵御起义军。郫县48保,设立了48个民团。当时保有保正,团有团正。但非常时期,有枪就有一切,保正逐渐名存实亡,以团代保渐渐进入官方文书,光绪中,郫县的48保已经改称48团。
    太和场地区有和胜团、青胜团、护国团和响义团。当时的区域包括今红光镇、三道堰镇部分地区。
    同期,成都县的仁义保为仁义团所代替。
    光绪末年,郫县在48团的的基础上设置城厢和一镇三乡。其中一镇是指犀和镇。太和场地区的团属犀和镇管辖。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