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金牛古道演变考

发表时间:2024/05/20 09:12:1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自古青乌镇沿嘉陵江而下抵利州,是金牛道的第一次大改线,此路线成为唐宋600多年往来汉中、巴蜀间的重要路段。唐宋金牛道沿途有百牢关、老君洞、龙洞、筹笔驿、问津驿(嘉川驿)、嘉陵驿、吉柏津、剑门关等关隘胜迹。这条道路比秦汉金牛道便捷,但改线路段依山傍水、谷狭路险、建设工程浩大,也只有在唐初经济快速发展、修路蔚然成风的背景下才能实现。白寿彝先生认为:在隋唐和宋的690年中,在政治上出现了两次大统一,“表现在交通上,一方面则由于国内的统一,而唐宋州郡干路,往还交织;另一方面,则由于民族地位的优越,隋唐底域外交通大见昌盛。这两方面,无论就哪一方面说,唐宋盛时的情形都较秦汉时代为进步。”唐宋金牛道的形成,就是这种“进步”的微小体现。据唐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的记述,开成四年(839),山南西道节

   度使归融大修蜀道,其中由褒城至剑门一段驿路,由同节度副使石文颖主持,建“次舍十有七”。嘉陵江道应为此次所修之重点。不过此前此道已能通行,此后更为顺畅,成为一条政治、军事、文化之路。天宝十五载(756),唐玄宗经此道逃奔西蜀,诗人李白以“秦开蜀道置金牛,……天子一行遗圣迹”歌咏之,南宋诗人陆游经此道往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时,特别指出:“自金牛以西,皆明皇幸蜀路”;广明二年(881),在黄巢农民军已破长安的严峻形势下,已逃至兴元的唐僖宗如同自己的先祖玄宗,亦经此道奔蜀。唐末王建袭阆州(今四川阆中)、攻三泉(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之擂鼓台)、败李茂贞,三度利用此道。唐五代时诗人大都有入蜀的经历,而王勃、卢照邻、张说、武元衡、元稹、贾岛、温庭筠、薛逢、薛能、李商隐、雍陶、罗隐、姚鹄、张虫宾,抑或杨炯、骆宾王、李白、杜甫、岑参,皆经此道出入,可见金牛道改道后之“繁忙”。两宋时仍以此为金牛道。宋初王全斌伐蜀经此道。北宋文同、宋祁、石介、赵经此道入蜀为官。南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陆游入设在兴元府南郑县(今陕西汉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七八个月间两度经金牛道往返于兴元、利州间,或“道出潭毒关下”,或“自三泉泛嘉陵至利州”,对沿途的龙洞阁、筹笔驿、龙门洞、老君洞、金堆市等都有题咏。当然,前列唐宋诗人或官员,有经汉中入蜀,行金牛道西县至成都全程者,有自陇右历陈平道入蜀,行金牛道金牛驿至成都大段者,此不详分。

   

   三、明清金牛道———越五丁关之道。越五丁关之道的形成是金牛道的第二次大改线。具体路线是:自宁强大安镇西南之烈金坝(元金牛驿)折南,经宽川铺、五丁峡(亦称金牛峡)越五丁关,过柏林驿、宁强县城、牢固关、黄坝驿,翻七盘关入蜀,经转斗铺、中子铺、朝天岭、明月峡至广元(古利州),接唐宋金牛道。这条道路的形成缘于人们对交通便捷的要求和宁羌州的设置。它初修于元,成熟于明清,故此文称明清金牛道。这一时期,秦汉、唐宋金牛道沿线的白水、除口、三泉、金牛等郡县已先后被废,而远离这两条道路的巴山腹地却兴起了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元元统年间(1333—1334),曾整修七盘关至利州段。明洪武四年(1371)和二十八年(1395),明军两次屯驻羊鹿坪(今宁强县城)。洪武三十年(1397),移原治徽州(今甘肃徽县)的宁羌卫于羊鹿坪,后又置宁羌州,延续400多年后改为宁羌县、宁强县。随着行政建置的出现和功能完善,自州治修一条北通沔县、汉中府,南达广元的道路则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北通汉中之路,此前未见官方大修,宁羌卫、州的官员开始主持凿山开道、砌阶架桥。明万历《宁羌州志》载:“弘治年间,州守张公简以(五丁)峡当要道,行旅多艰,乃于险阻之处或架以桥,或培以级……。”张简修凿后的峡路仍“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是不可能用于军事行动的,但这仍未妨碍文人雅士附会几百年前五丁开道的故事于此。明初,五丁关、五丁峡、金牛峡之名即在这条道上出现。尽管也有有识之士一开始就对附会提出异议,如明永乐年间进士薛王宣就说:“使五丁开此峡,缪妄不稽”,并有诗“梁州旧禹迹,谬矣五丁传”,“昔日称天险,如何凿得开?”但终挡不住秦汉、唐宋金牛道日趋废弃,随着新的道路利用率提高,其神奇传说势必日趋盛行之势。明清以迄近现代,咏五丁关、金牛峡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明杨慎、王

   士性,清董新策、李重华、张问陶、李调元和明清宁羌地方官陈孜、陈昌言、金玉麟的诗作为著。清康熙年间的宁羌知州刘,专撰《金牛峡赋》,内有“维彼五丁其力,伊何乃挥巨斧,手擎嵯峨”之句。就连清诗坛领袖王士性,经此道入蜀,一方面在《蜀道驿程记》中援引了薛王宣的观点,一方面也写诗歌咏五丁峡,称旅程为“南穷石牛道”、“金牛此路深”。与此同时,明清两代的《汉中府志》、《宁羌州志》均记五丁关道为金牛道,与文学作品相互影响,互成声势。系史于地、史地融汇的清初“三大奇书”之一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有“五丁山,……其峡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令开道引之处也”的记载,秦汉唐宋金牛道则渐被人忽视。

   

   那么,是否越五丁关之道也可能是先秦时金牛道路线呢?回答是否定的。如前所述,其一,先秦以迄两汉南北朝的军事政治活动,无有与今五丁关、宁强县城一带有关的记载,五丁峡、五丁关等地名出现于元明清以后;其二,元明以前,无五丁关一线置县的可靠记载,也未见驿站,人员过往供应问题难以解决;其三,唐武德时金牛县治所远离这一线,说明古人也认为金牛道与这里无关。凡此种种,皆可证越五丁关之道是一条后起之道。

   

   本文金牛道名称、方位、路线的徙变,只反映了金牛道北段今陕西宁强大安至四川广元昭化之间干线的变化,其南段如剑阁段线路变迁及若干支线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些变化,既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建设的推进,反映了人类对彼此交往日益要求快捷、频繁的现实,也使远古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模糊。先王之迹既远,世事更替变换,再过数百上千年,后人或以现在汉中至成都的高速公路线路为金牛道,也未可知。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