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蚕丛、冉(马尨)与石棺葬

发表时间:2024/05/20 09:51:4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查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26页和23页都标明:蜀山在今甘肃省南部玛曲、碌曲、迭部三县和四川省若尔盖县之间。位于白龙江和洮河的源头。“蜀山”相当于现代地图上西倾山的东部诸山,东接岷山山脉。从甘肃、青海发现比岷江上游更古老的石棺葬来看,蚕丛部落从甘南洮河流域或蜀山地区迁来是可能的。由于岷江上游山区石料丰富,在该地区石棺葬更为盛行。

   

  既然是从北向南沿着岷江上游的民族走廊迁徒,蚕丛氏先迁到蚕陵(叠溪)一带,然后再南下,迁到自然条件更好一些的冉(马尨)(茂县城及其附近)是完全可能的。蚕丛与冉(马尨)是同一族系,先后相承。蚕丛氏之国以叠溪一带为中心,其后代一部分南下到成都平原,另一部分是冉(马尨),以茂县一带为中心。虽然由于多次地震山崩,掩埋了叠溪的蚕丛氏的石棺葬。但冉(马尨)的石棺葬文化继承了蚕丛氏。

   

  蚕丛、冉(马尨)石棺葬文化的下落如何呢?《史记·正义》引《谱记》说:“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嶲等地”,即今凉山州西部到攀枝花市和云南省永仁、姚安一带。1984年笔者目睹现在云南省永仁一带不仅发现石棺葬,而且当地的少数民族还穿着有尾的羊皮褂。这恰恰印证了戈基人“有尾”和“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嶲等地”。这也是蚕丛属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的旁证。据马长寿先生等考证,另一部分戈基人成为现代嘉戎藏族的先民。还有不少戈基人融合到茂汶羌族之中了。


四、羌与冉(马尨)


茂汶羌人曾与戈基人(冉(马尨))作战是互相敌对的部落。因此有的人不承认古羌人文化对石棺葬文化的影响。我却认为羌与冉(马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理由如下:

   

  (1)在古代,“羌”是我国西部诸族的通称。在汉魏以前的文书中,氐与羌是并称的,同为姜姓,同出于炎帝,不仅同源,而且难以区分。(例如甘南、川西北一带地区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第10页《商时期全图》上标的氐;而在同书第14页《西周时期全图》上,对上述地区却标的“羌”。)后来,由于羌人的一部分迁移到河谷定居务农,受华夏的影响较多,逐渐形成了氐人。“氐”是介于华、羌之间的一种人。

   

  氐是从古羌人中分化出来的。氐与羌长期在甘肃、陕西、川西北共居,既互相融合,又互相斗争,既有友谊也有战斗。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来看,冉(马尨)的这种氐类文化,有着古羌人文化的明显影响。不仅从出土文物上可以看出,而且白石崇拜类似、语言相似(冉(马尨)人后代的一部分嘉戎藏族的语言属羌语支)、巫师也与羌人类似,都属于打羊皮鼓的萨满系统。所以鱼豢:《魏略》中指出,氐人“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其嫁娶有似于羌”。茂汶一带的羌族也融合了部分冉(马尨)血统,继承了部分冉(马尨)文化,如定居、务农下坝佣工(作氐)等。

   

  (2)岷江上游是民族走廊地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隋、唐,先后有许多支羌氐人南下。从出土文物看:汶川、理县、茂县都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等类型的遗存。岷江上游的古代文化,包括石棺葬文化在内,都先后受到这些南下的羌氐人的影响,或者其本身就是一批批先后南下的羌氐人所形成的。

   

  (3)有人认为:既然《说文》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务农的冉(马尨)就与羌无关。其实《后汉书·

  西羌传》说“西羌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中的“产”字就是种植青稞等谷物的农业。“少五谷”不是无五谷。在甘、青一带的古羌人既有牧业,也有农业,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而有所侧重。传说中的羌人始祖炎帝别号神农氏,有农业。大禹兴于西羌,有农业。从现代甘肃、青海考古的发现来看古羌人有牧业,也有农业。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高东陆先生认为:羌人的农业可能比牧业先有。所以不能认为羌人与务农的部落无关。我国农业专家于20世纪曾经在甘肃南部发现大批野青稞,说明古羌人生活的湟河、洮河一带,是远古时代青稞种植业的发源地。

   

  (4)有人认为古羌人实行火葬,因此,羌人与石棺葬文化无关。然而,甘肃、青海的石棺葬已经表明古羌人有石棺葬。而且在甘肃省景泰张家台的同一墓地上,既有石棺葬,还有木棺葬和土坑葬,证明同一部落可同时存在多种葬式。

   

  2003年四川联合考古队在茂县营盘山遗址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后,许多学者认为:营盘山人是四川人的祖先。该地区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有目前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有目前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塑人头像;有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也为四川之最。根据目前取得的实物资料分析,它“证明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营盘山大型遗址群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波西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强烈影响;第二阶段以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主要受西北地区马家窑类型文化的影响;第三阶段的遗存以沙乌多遗址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成都平原各史前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现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阶段岷江上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已胜于外来文化因素,从而使长江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从古代蚕丛、冉(马尨)、汉汶山郡治、唐茂州都督府,直到1950年为茂县专员公署所在地、1953年为四川省藏族自治区的首府(后迁往刷经寺、马尔康),这里是古代蜀人发源地之一,曾经是羌、汉各族的先民友好往来

上一篇:蜀人三源说
下一篇:伏羲与巴蜀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