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蜀人三源说

发表时间:2024/05/09 04:51:5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一、缘起

   

   随着近半世纪的考古发现,三星堆、金沙等遗址“一醒惊天下”,证明古蜀先民决非“不晓文字,未知礼乐”的愚氓。他们从远古起,就开创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尽管相对于中原来说,发展有些滞后,但仍积极追赶。惜因古蜀史料的缺失,开创文明曙光的蜀人来源,却成为千古之谜。

   

   古蜀地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包括岷江、嘉陵江上游地区。舞台虽不能动,而台上演员却一幕幕地在变换。古蜀人就像演员一样,经常因种种原因而迁徙、换班。

   

   考古界将三星堆文化分为4期,可作为考证古蜀史的时间标尺:第一期测年数据在距今4740-4075年之间,出土陶器多平底器、宽沿器、喇叭口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第二、三期测年在距今4320-3360年之间,出土陶器与第一期判然有别,有了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盘、鸟头柄勺、瘦袋足盉等典型组合;以夹砂褐陶为主。这意味着约在4000年前(此时夏王朝正在建立),三星堆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表明蜀人出现了“换班”。第四期文化又有明显变化,薄胎陶器增加,尖底器开始盛行,纹饰趋于简化;其年代约在3000年前(此时正值周革商命),表明蜀人又一次“换班”。这两次剧变,都处于中原改朝换代的时期,可证古蜀政治形势恰与中原息息相关。引伸而言,古蜀文化与中原实有割不断的联系。

   

   笔者根据有关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发现古蜀人至少有三个来源,后来聚集在成都平原进行融合,形成古蜀文明。现加以阐述,以就正于师友。

   

   二、人皇族通过嘉陵江最早西移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嘉陵江东岸广元中子铺为最早,其测年数据在距今6730-5730年之间。在其南、西的邓家坪、张家坡遗址,亦有距今5405-3995年之间的测年数据。从广元向西,有涪江流域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存在距今4775-3760年之间的测年数据。那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有着磨光、实用性、小型化的共性;陶器一般带有原始性,器物口沿多有花边、锯齿等装饰风格;可见那些蜀人应属同一部族。王仁湘等认为,三星堆第一期文化与广元儿处遗址,明显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陶器的好些特征,在中子铺等地遗存中也能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这表明接近7000年前,蜀人首先从嘉陵江流域西迁;在接近5000年前时到达涪江流域;稍后又西进到前湔江流域的三星堆那里。

   

   来自嘉陵江的古蜀人,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透露了一点信息:“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人皇是南方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三国志·蜀志》记有学者秦宓向太守夏侯纂解释《蜀本纪》“三皇乘袛车出谷口”的话,说所谓“谷口”就是“今之斜谷”,那是一条沟通秦蜀的褒斜古道:斜谷即今陕西岐山县石头河(渭水支流,古斜水、武功水)河谷,向南与褒河(汉水支流)河谷连通,再南连接嘉陵江河谷,成为上古以来北方人越过秦岭入川的主干道路。由此可知,7000年前广元中子铺的蜀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人皇族。晋王嘉《拾遗记》“昔者人皇蛇身九首,肇自开闢。”原来时代十分古远的此族,以九首蛇为族徽。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此族有9个支系,共同入川。由于考古遗址规模不大,估计此族人口并不很多。这批蜀人踏入平原后,生活得到一定改善,人口有了显著增加;从三星堆文化第一期遗存得知,当时已步人农业生产阶段。

   

   《尚书·禹贡》四川地域古称梁州,地理标志是“华阳”,即在华山之南。林向注意到殷墟卜辞中“蜀”字至少有10种不同表述;据董作宾、徐中舒等考证,那“蜀”当在川陕交界处。故林向认为古代华山之南,确实存在过早期的蜀。这可以作为人皇族由嘉陵江入蜀的一证。

   

   根据三星堆第一期文化历时,人皇族在成都平原居留的时段,约在距今4700-4100年之间。

   

   三、黄帝族和蚕丛族经岷江水系分别南下

   

   黄帝一族起自西北。记载周穆王西游的《穆天子传》云:“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晋郭璞注引《新语》:“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这里的昆仑主要有二说:一说在河西走廊之南;一说在青海、新疆交界之处;均在西北。黄帝的子孙繁衍成众多支系,据《国语》晋臣所述:黄帝之子有25宗,得姓者14人,共有12个不同的姓。这一大部族中,有一支进入蜀地;《世本》亦云蜀人一直自称黄帝子孙,但未得姓。

   

   《大戴礼记·帝系姓》言黄帝之子青阳降居泜水(《史记》作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分别在岷江和雅砻江流域落脚。进军岷江的青阳一族,后来在蜀失去消息,史家说此族后来打了少昊旗号,可见已向东方迁移。昌意与当地蜀山氏通婚,后代生下颛顼 。颛顼族子孙繁衍不亚于黄帝;据《汉书·律历志》引《世经》,他的五世孙鲧,正是大禹的父亲。古本《竹书纪年》说,鲧的出生地在“若阳”,即雅砻江的南面;《蜀王本纪》则说,禹生在蜀郡广柔县石纽村;表明颛顼族的基地确在四川。《史记》则称禹兴起于西羌,其他史料亦云禹为西戎羌人(古羌)。

   

   此时的岷江上游地区,有蚕丛族在此立国。宋章樵《蜀都赋注》引《先蜀记》:“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晋常璩《华阳国志》补充说:蚕丛“纵目”,死后用石棺来葬,所以当地人见到石棺,总称之为“纵目人家”;说明那时正处于新石器时代。上述情节在汶川羌族口头史诗中,也能够找到踪迹。羌族巫师(释比)能背诵上、中、下三部坛经,其中有一段描述羌人(或称日阿)与戈基人(或称嘎)比武的故事,学术界今称“羌戈大战”。据调查,绵乡簇头寨上坛经中名为《嘎》;雁门乡小寨子中坛经中名为《格约》(或《必格纽》,意为吆猪);而下坛经中名为《迟吉嘎布》;由于全靠背诵,所以各地所传版本内容虽属大同,却有小异。与羌人相对立的戈基人就是纵目人,善于种田,有水利技术,因而生活富裕;但因天帝偏爱羌人,暗中帮了不少忙,最终羌人打败了戈基人,把他们赶到终年落雪的地方去。由此可见,蚕丛族并非羌人,而被羌人称之为戈(葛)。

   

   2000年考古人士在汶川石鼓乡岷江东岸营盘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有大型广场、人殉坑、屋基等,出土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陶器数千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陶器中出现了彩陶,故知受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影响,这在广元到广汉的众多考古遗址中是没有的;标志着蚕丛族也可能来自西北。遗址时代约距今5500-5000年,比嘉陵江中子铺要晚一些,所出夹沙陶器以罐为多,而且流行花边口沿,可见也接受了中子铺、边堆山文化的影响;但中子铺等处没有彩陶,所以这两支是不同的部族。营盘山这一考古文化没有进入成都平原,而是沿着岷江西岸山区向南迁移;近年在大渡河流域的丹巴罕额依遗址、汉源狮子山遗址发现了彩陶,陶罐口沿带有花边或捏成波状,与营盘山陶器特点相似,时代也很相近,显示出彩陶向南传播的路线。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谱记》说:“蚕丛国破,子孙居姚、雟等处。”与之相合。

   

   晋刘逵《蜀都赋注》引《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这是后世蜀人所接受的蜀国王朝统系。前面三代前后连续,仅部分进入成都平原。根据“蚕丛”这个称呼,应当还是最早养蚕取丝的部落。至今发现的战国时期蜀国铜器上,经常刻有缅怀此族的蚕纹,如1954年新津出土铜钟、1976年成都交通巷出土铜戈、1985年大邑五龙出土铜斤等,皆可为证。1998年蒲江飞龙出土的鱼形铜印上,十字格把印面分成4个部分,右上方就是一条吐丝的蚕和一条鱼,那显然是指蚕丛和鱼凫了。岷江上游地区古有蚕崖关,关外有蚕崖市、蚕崖石,茂县叠溪有蚕陵山,那里东汉还设有蚕陵县。这些遗迹,也是蚕丛族曾在岷江上游居留的旁证。

   

   蚕丛等三代都可看作是彩陶部落,其居留地只能寻找一些地名线索来证实。宋罗泌《路史·蜀山氏》“蚕丛纵目,王瞿上”;“瞿”字与衙相通,是十字路口之意,蚕丛控制了山区交通大道,完全有此可能。川大任乃强教授指瞿上于彭州山口处海窝子,比较符合历史背景。蚕丛以后的柏濩(柏灌),没有留下任何传说。南宋蔡梦弼《成都记》“柏灌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同样在茶坪山区。《山海经·海内经》“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徐南洲以为柏高就是柏灌。华山之东似指秦岭,青水是盆地北缘的大河,所以肇山亦似为茶坪山系中的一山,柏灌即在那里活动。鱼凫留下的地名线索较多。宋《太平寰宇记》彭山县东北二里有鱼凫津;《续汉书》南安(今乐山)岷江边有渔涪津;《南北八郡志》作鱼凫津;后世方志中,岷江汇入长江处的南溪县北三十里有鱼符津;永宁县有鱼凫关;符县(今合江)有巴符关;长江近三峡处的奉节汉代称鱼复县;其下入湖北境内,《太平寰宇记》沔阳县东十五里有鱼复城;松滋县有巴复村。根据这些地名画一条线,就能看出鱼凫族沿岷江、长江向下游迁移的轨迹。当时鱼凫族可能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因为《路史》记有“鱼凫治导江”的话,导江在今都江堰市境内;温江境内并有古鱼凫城,1996年在那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城址,距今4000多年。

   

   不过,颛顼族很快把鱼凫族赶出了成都平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今人多认为这里的“鱼妇”就是蜀王鱼凫。在《山海经》中此族与氐人国非常接近,也许蚕丛等三代就属于氐族。从颛顼死后鱼凫复活得知,他们不但与颛顼同时,而且还受到颛顼族的极大迫害。颛顼族地盘偏于川西南,北上入侵鱼凫,迫使鱼凫族向岷江下游逃亡。

   

   关于蚕丛开国的年代,宋《太平御览》卷166引《蜀王本纪》有重要线索:“从开明已(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开明王朝亡于公元前316年,历时12代约350年,史有明文;故开明王朝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666年;则蚕丛约在距今6400年时开国,正当中子铺人皇族入蜀之期。下至鱼凫当有1500年之久,则鱼凫时代约距今5000余年。最近夏商周断代工程,定夏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上溯到颛顼族在蜀活动的时代,应距今4500年左右;与鱼凫末代基本同时。

   

   1996年前后,在成都平原岷江两岸,连续发现6座古城址,东岸为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西岸为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崇州紫竹村、新津宝墩村;其中以宝墩古城面积为最大。2003年初,又在大邑晋原镇盐店村发现古城址,面积仅次于宝墩。宝墩古城遗址采集标本所得测年数据为距今4405-4385年。这些古城可分两种类型:芒城、双河、紫竹是双层城墙;其余都是单层,而且边坡十分平缓。距今4100多年时,至少有人皇族系和蚕丛族系在此活动,猜想人皇族的活动范围偏于东面,修的是单层城墙;而撷顶族、蚕丛族则偏于西面,修的是双层城墙。修建城墙的时代,似乎是人皇族、颛顼族和蚕丛族系文化交融的时期,因而有此现象。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