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郫县建县历史

发表时间:2024/05/08 22:27:2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郫”是古蜀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都邑。郫县作为古蜀国杜宇、鳖灵建都之地,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诞生了大道学家严君平、大儒扬雄、大司空何武、大画家—中国减笔画始祖石恪、大发明家何稠、大诗人张俞、大科学家肖伦等各个时代的精英,客籍的一些文化伟人如杜甫、陆游,张大千等,也曾在郫县留下深重的足迹。在郫县这片土地上,还发掘出了令世人震惊并有待破译的古蜀最早的图形文字“巴蜀图语”,以及被《人民日报》列为全国十大文物精品之一的东汉说唱陶俑。这块宝地在经济上同样引人注目。这儿是长江上游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历来被称为“川西上五县”的温郫崇新灌,郫县就占了两席。真是文采风流,得天独厚,堪称镶嵌在川西平原的一颗明珠。但这个县的始建情况如何?县名是如何得来的?县城最早在哪里?恐怕知之者并不多。


公元前314年建郫县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两年后即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时推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在成都设蜀郡,郫作为蜀郡的属县,称郫县;郡守张若兼领郫县令,成为郫县的第一任县官。这是郫县建置的开始,也是郫县在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端。郫县建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秦灭蜀后,蜀地政局动荡不安。秦国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于公元前311年派大夫张仪和蜀郡郡守张若负责修筑成都、郫、临邛三座城池。其中成都城周长12里,城墙高7丈;郫县城周长7里,城墙高6丈,是蜀郡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城。城内建有粮仓,城墙上设有瞭望敌情的“观楼”和掩护守军射箭的“射栏”,其建筑格局,与按照咸阳的规制建造的成都城墙大致相同。当时筑城全用土垒,不用砖砌,所以累筑累环,必须时时修复。


秦郫城在何处?  现在该提出另一个问题了:县城最早建在哪里?对此近年有争议。一说利用古杜鹃城作为县城;还有个别人说,县城在今彭州市丰乐地区(当时属郫县管辖);近年许多专家说,在今马亍场口外里许,即今古城遗址所在地。 前人普遍赞同第一种说法。如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说:“郫县,本郫邑……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故郫县(城),在县北五十步。”清代《古图书集成》也说:“古郫城,在治北,昔杜宇所都,张仪始筑城”。但近年一些学者根据实地考察,包括对夯筑城墙的泥土进行取样分析,认为张仪所筑郫县城即秦郫城不可能在这里,而只能在今县城北外20里的马亍附近,那里至今有古城遗址。 秦之所以要在成都、郫县、临邛三地筑城,目的性很明确。修筑成都城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蜀郡的指挥中心;修筑临邛城是为了防御包括南退开明势力在内的戎伯;修筑郫县城则是为了防御包括开明十二世的相、傅及其儿子所率残余势力在内的北方戎伯。当时,今彭县附近的逢乡是开明氏北退势力的根据地,对成都威胁较大。古城距彭县很近,距逢乡也不远,在这里修筑城堡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因为古城占有地理上的优势,北面数里是青衣江(蒲阳河),南面数里是柏条河,二水环抱,易守难攻,对抑制和打击北面逢乡之敌,是相当理想的战略据点。而杜鹃城在军事上的地位,则远不如古城重要。这就是秦不利用杜鹃城旧址重建新城,而要到距此20里的马街附近去筑郫城的主要原因。 无论成都还是郫县,当时人烟都很稀少。由于军事战略和经济开发的双重需要,后来秦廷决定移秦民万户到成都、郫县等地。其中移居战略要地郫县的秦人定然不少。有史籍说,曾经在秦始皇时代红得发紫的吕不韦,便被敕令徙居郫县,因他受不了这种屈辱,中途自杀而亡,算是后话。  如今的郫县县城,大约始建于建县三四百年后的东汉时期,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可能始建于汉以后二百多年的六朝时期。县城为什么会转建于今址,史籍并无记载,原因不外一因瘟疫,二因大火,三因经济开发的需要。


县名由来, 郫,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已如前述),其次为东汉的《说文解字》:“郫,蜀县也。从邑,卑声。”  关于郫县县名的由来,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郫”系“蒲卑”的音译,而“蒲卑”乃是望帝杜宇的别号。也就是说,郫县因望帝又名蒲卑而得名。清代《一统志》和嘉庆《四川通志》都说:“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 <BR>此外还有四种说法。  一是因水得名,即认为“因郫江而得名”。清同治《郫县志》和《郫县乡土志》都赞同此种说法。然而据考,郫江开凿于建县之后。只能是江因县得名,而非其反。 二是因地理方位得名。根据是《汉书&#8226;扬雄传》中的一句话:“处岷山之阳(南面)曰郫”。据此说,“郫”指岷山(泛指今平原以北诸山)南面那一片地方。但这句话还有一解:在岷山南面“郫”这个地方。据此,则郫之得名与地理方位无关。 三是因地势得名。《资治通鉴&#8226;音注》说:“郫,即卑邑也。”据此说,古代郫县地处卑洼之地,蒲草丛生,故称卑邑,合写为“郫”。 四是因族称得名,认为蒲卑系古蜀族自称,“郫”的原意是“蜀族人的地方”。


秦汉时疆域最大, 秦汉时期,郫县疆域很广,西边包括都江堰市以西、以北地区;北边包括彭州市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边包括成都市区西部,草堂祠、浣花溪都在当时郫县辖区内;南边包括今温江的大部分地区。辖地面积达一两千平方公里。  以后,统治阶级为了便于治理的需要,县域多次变动。西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分置都安县(今都江堰市前身),北部分置九陇县(今属彭州市),东南分置温江县。隋唐时期,西南分置万春县,西北分置盘龙县,北部分置唐昌县,东部分置犀浦县,全县辖地约为现在的一半。  郫县目前面积435平方公里,可大致概括为“一丘五水九十四分坝”。即使是约占总面积1%的那块比较偏僻的浅丘台地横山子,也是一块人见人爱、不乏人文脉息的好地方。此地居高望远,风光绮丽,春则繁花似锦,蝶舞蜂飞;夏则荞繁麦茂,灿如云彩。故昔日文人如西汉严君平、晚唐罗隐、明末宰相吕大器之子吕潜等,或避战乱,或避尘世喧嚣,都乐于隐居于此,并留下许多值得玩味的故事和遗迹。至于平坝之美,荟萃之富,吸引力之大,就更毋庸多说了。


上一篇:郫县何武墓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