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文翁兴学与蜀学兴盛

发表时间:2024/05/09 04:49:2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汉景帝和汉武帝嘉奖文翁

   

   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舒(今安徽庐江县西)人,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李冰约在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任蜀郡太守。文翁是在李冰治水之后约110年上任的。文翁最大的创新是在蜀“兴办学校”同时,他还领导了扩大都江堰的灌溉面积的工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列选了中国古代教育家29人,其中“文翁”这一条目中写道:

   

   “中国西汉蜀郡太守,汉代郡县学的发韧者。”“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亦不无关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

   蜀学的第一里程碑

   

   在中华大地上,虽然产生过“诸子百家”,但真正有重大影响的则有“三家”:产生于华夏大地,完成于西周时期的《易经》所形成的“易学”(或称“易家”);春秋时代,产生于“齐鲁”的“儒学”(或称儒家);以及春秋时代产生于“中原”的“道学”(或称道家)。

   

   《易经》又称《周易》,它是产生于西周时代的一部论述变化模式的哲学著作。《周易》是全世界公认的最玄妙的书,内容丰富而深刻。相传,《周易》的作者是伏羲、文王。从古代至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已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易》。“儒学”、“道学”都深受“易学”的影响。《周易》通常归类于“哲学”。《周易》实属“综合学科”。《周易》中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预测学等等,皆有之。《周易》是一门很独特的学问。

   

   从古至今,巴蜀学者对《易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待《易经》看法,从古至今都有两种认识:一种是科学的认识,一种是迷信的认识。

   

   科学的认识是:《易经》中的64卦,都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模式。研读《易经》可知世界变化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64卦的象征中,都寓意哲理。

   

   在古代,当一个人确定要问什么问题之后,才去“占卜”。按照古代《易经》“占卜”的程序,要随机地从64卦中,确定一卦,大约要1小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的第一题就是“蓍草占卜”,即从数学上的“一次同余式”,也即是“一次不定方程”,对“占卜”过程作了“数学解释”。确定一卦,要较长时间,有利于“问卦”人冷静下来,不致于盲目选择策略,这在心理上有好处;《易经》中的每一卦的释义,总是辩证的:吉可以转化为凶,凶可以转化为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吉凶转化,福业相牵。根据各人的“心理偏好”,对封辞的理解,需要智慧。一卦有六爻,认真读了全卦的意思,以及卦中每一爻的解释之后,有利于“问卦”人辩证思考。

   

   《易经》能够成为通行世界的“天下第一奇书”,绝不是偶然的。简言之,用《易经》进行“占卜”,其好处是:让你“冷静下来”,“辩证思考”,从而作出“明智选择”。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这是有合理性的,并非“迷信”。

   现代有人批评《易经》,说难道通过“占卜”就真的能预测未来的凶吉吗?当然不是!古人就已知道“占卜”并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帮助你作出选择,特别是从心理上受到启迪。《荀子》中明确写道: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卜筮之后才作出重要的决策,并不是需要从卦中求得;而是从心理上受到文化的启迪,帮助你的决策。学者认为这是文化,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有人以为这是神仙,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持这种观点来理解《易经》,就不致于使自己陷入“迷信”的深渊。

   

   迷信的认识是:《易经》很神,能够算命。这是用《易经》来“骗人骗钱”搞“伪科学”。那并不是《易经》的真谛。《易经》恰恰是强调“变化”“转化”,反对“宿命论”。成都艺人李伯清对用《易经》算命骗钱的人,有一段“散打”,他说:“你算得很准,你算得很对,就是只有一点点没有算到,今天我没有带钱!”

   

   这是对用《易经》“骗钱”的骗子巧妙的回答。

   

   我们应当研究《易经》,反对用《易经》算命骗钱。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有人用《易经》搞“伪科学” 骗人骗钱,而将《易经》本身打成“伪科学”。

   

   在汉代,巴蜀杰出的学者严君平,以及他的学生扬雄等人,他们的学术成就的突出特点是:在深入研究《周易》的基础上,包容“儒学”和“道家”。从而使似乎有对立的“儒道”两家融合起来。严君平精于《周易》,但又耽于《老子》、《庄子》。

   

   扬雄则效法《周易》,新作《太玄》;效法《论语》新作《法言》。同时还新创有一本研究语言学的《方言》。两千多年来,学术界常说扬雄的著作是“模仿”,似乎“独创”很少。这实有很大的“偏见”和“误解”。从整体看,融合就是创新。例如,关于心性根源,扬雄写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这种看法将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综合、整合起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这当然是有创新的。扬雄的学术思想兼容“易学”、“儒学”、“道学”,同时,又有创新。扬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和而不同”。 扬雄的治学精神是永不满足,体现出“学无止境”。

   

   由此可见,在汉代形成了“蜀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易学”、“儒学”、“道学”三者融合。

   

   蜀学的第二里程碑

   

   在宋代,巴蜀出现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当时国内一流学者,如周敦颐(1017-1073)、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都先后入蜀交流学术思想。学者范祖禹(1041-1098),成都华阳人,他对道学有深入研究;汉州绵竹人,学者张栻(1130—1180,汉州绵竹人,对经学有很大发展;学者魏了翁(1178-1237),邛州蒲江人,集理学之大成。这些学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方鹿教授指出:“魏了翁自幼研读《二程遗书》及《伊川易传》,他以二程洛学(因程颢、程颐是洛阳人,所以称为洛学)传人的身份融合苏、程,会通蜀、洛。儒、佛、道三教合一是三苏蜀学的特点。”“魏了翁思想的特点之一是集众家之长,他吸取了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叶适功利学以及三苏蜀学的有关思想,并融会贯通,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以综合创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巴蜀文化的多维视野》,四川人民出版,2002年,第48页。)

   

   由此可见,在宋代形成了“蜀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易学”、“儒学”、“道学”、“佛学”四者融合。

   

   蜀学的第三里程碑

   

   1840年开始,直至今日,“蜀学”正在从第二个里程碑,走向开创第三个里程碑:“易学”、“儒学”、“道学”、“佛学”、“西学”五者大融合。第三个里程碑尚未完成。

   

   所谓“西学”,是泛指西方的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创新甚多的各门学科。最有代表的学术成就有:欧儿里德的几何学、牛顿的力学原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学说,等等。在这些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西方创造了“工业文明” 、“信息文明”,影响了全世界。这些学术成就证明了:世界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

   

   近现代的巴蜀学者对于“西学”不持排斥态度,相反,积极地“融会贯通”。例如,廖平(1852-1932),近代巴蜀著名学者。陈德述教授指出:“廖平以公羊三世说的变易思想为中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形成自己的变易哲学和进化的历史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巴蜀文化的多维视野》,四川人民出版,2002年,第7页)四川的许多学者,例如,蒙文通教授,吕子方教授,贺麟教授,唐君毅先生等等,都注重将“中西”的学术思想融会起来。

   

   郭沫若(1892-1978)的学术成就,正在于他开创了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传统学术。在现代,郭沫若是尝试将“易学、儒学、道学、佛学、西学”融会起来的杰出学者。

   

   纵观两千年“蜀学”的发展,其突出成就是:融合诸子之学,整合中外之术,综合百家之论,通过融合、整合、综合来创新。“蜀学”的审美视点正是追求“多样中求统一”。即是在发展中求融合,在生成中求整合,在分析中求综合。

   

   蜀学特征:重人文 崇实用

   

   “蜀学”是许多巴蜀学者的学术成就之总称。“蜀学特征”当然是从整体上,鸟瞰“蜀学”;并非特指某一学者、某一学科、某一时期、某一学派的特征。

   

   蜀学的显著特点是:重人文,崇实用。

   

   “人文科学”主要是文学、史学、哲学。“重人文”,即是在文学、史学、哲学,这些领域内,“蜀学”有较大学术成就。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