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湖广填四川

发表时间:2024/05/09 05:42:0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从《竹枝词》看清代“湖广填四川”(上)

———兼论清代四川移民“半楚”的表现与影响

 黄权生  

   

   清初四川因明末农民战争及清初其他战乱,人口耗损甚巨,一些县志有“百不存一”“土著仅十之一二”的记载,故周洵《蜀海丛谈》:“盖由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所过屠戮,民无孑遗……”[1]指出了战乱后的四川人口剧减。魏源《湖广水利论》中首先提到:“当明之际,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2]。研究者指出“竹枝词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社会风俗等都有密切关系,可以发挥‘以诗证史’、‘以诗解史’、‘以诗补史’、‘以诗续史’等多种作用……‘在探索地方史志时,时遇障疑,每从竹枝词资料中获得刃解。因此深感竹枝词与史志的关系,有相辅相成的作用。’”[3]

   

   一、移民形式

   

   《广安州新志》记载:“明州生齿繁富,洪武四年廖永忠平蜀,大肆杀戮,复徙楚之黄麻人来实茈土。大清初,州境兵燹既久,户口调极,逃亡仅存土著绝鲜……继康熙滇藩之变,郊野益虚,事既定,招楚人来州占籍,率以布绢丝等物交易,即给田宅为永业,开耕立户。”[4]而《广安州新志》所载无论明代还是清代都是以楚地(湖广)人为主体的,故这便是“湖广填四川”这种说法的来历。而四方移民迁移四川,加速了四川经济恢复发展。关于移民迁入四川的形式,在《竹枝词》中的也有描写,移民迁入四川的形式是多样的,这里讨论移民迁入的主要形式,下面先看军事移民。

   

   1.军事移民。四川军事移民记载非常多,如眉山县思蒙乡张营店:“据说,湖广填四川时以军营形式组织迁来,张姓定居处即名张营,店开在张营境内,故名。”[5]而这种地名在四川各地还非常多,如周洵《蜀海丛谈》满营:“驻防成都旗兵,始于康熙五十七年……划少城专驻旗兵,后遂称曰满城。”[6]这是军队移民在成都形成的典型地名。清吴好山记载八旗军籍移民从湖北移到成都的《成都竹枝词》写道:“湖北荆州拨火烟,成都旗众胜于前。康熙六十升平日,自楚移来在是年。”

   

   该诗体现成都作为四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清从湖北调入八旗军队加强对其的控制,也体现移民主体主要是从楚地迁入形成新的地名。吴好山《成都竹枝词》又记载有:“满城城在府城西,特为旗人发帑修。仿佛营规何日起?康熙五十七年秋。不将散处失深谋,蒙古兵丁杂满洲。死里五分城筑就,胡同巷里息貔貅。”而这些以蒙古满族为主体的军事移民,筑城驻扎成都,必然带有家眷。而吴好山《成都竹枝词》有专门描述旗人家眷读书的情况,“父母心肠皆爱子,学文原未可粗疏。从头尾起连篇去,好看旗童倒读书。各家字体各家风,自古鸾龙异样雄。试看旗人开笔阵,清书不与汉书同。”这里写出清代旗人使用满文与汉文均为竖排,但是读法有所不同,汉文是从右往左看,满文都是从左往右看。而非孩童怠于读书,读书时书都倒拿,而当时旗人还读满文,故所考所学与汉人有异。但从移民角度讲一个士兵可能带1-2个家眷,这些军事移民成为四川特殊的一个移民群体。吴好山《成都竹枝词》描写的是城市的军事移民,事实上清在四川各地有军屯移民,清王昌南《老人村竹枝百咏》描述有:“韩胡攘去久销兵,赫赫官屯尚有名。小立江头谁吊古,寒鸦列阵马家营。”而设有屯兵的目的,据王昌南《老人村竹枝百咏》总结是“设汛屯兵驻牟员,安民缉盗重防边。”而四川西控西番,南控云贵,战略地位突出,故清在四川的驻军非常的多。《老人村竹枝百咏》描写军队的情况有:“翔游麟凤眄清时,久戢貔貅静六师。山外忽惊排蚁阵,山头设卡守鸡池。”当然军队无战事也打猎作乐,同时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军队游牧的生活习性使然,如《老人村竹枝百咏》描写道:“给牌挂号赴官围,猎犬奔驰兔欲飞。携得山禽兼野兽,知从野外打枪归。”该诗体现出军事移民在闲时,围猎娱乐,有游牧民族的遗风。

   


友情链接: 郫县登报挂失     四川登报挂失  专业做网站    郫县导航    成都登报办理    成都富士康招工     仁寿登报

 网络服务许可证:蜀ICP备13014462号-2     网站技术:恒让建站